今天网上冲浪的时候看到了某个对五阶段论的错误解读。可能是由于bug没办法在原地址评论,就放在这里了。
我到底把这里当什么了啊
Elisabeth Kübler-Ross在《论死亡与将死》中第一次提出五阶段论,当时这个理论被用来解释“死亡”。
当患者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,就会进入这五个阶段——
“否决——我不可能这么快死掉,肯定是医生胡说八道”
“愤怒——为什么是我?我做错了什么?”
“讨价还价——至少先让我活过骑砍2发售吧”
“抑郁——我要死了。做什么都没用了。哭哭。”
“接受——既然如此,我应该开始安排后事了。”
这个五阶段论由于其特别方便套用,开始在各种地方出现。
很快,人们就开始滥用了。
↓这位老兄,说的就是你。↓

我没那能力钦定五阶段论的正确使用方法,但我至少清楚它所有错误使用方法的其中一种。
它应该用来解释“变化”,而不能用来解释常理。
就在这个“中东”的例子中,我假设自己是一个中东地区的妇女,喝了红茶以后被水泳部的先辈昏睡雷普。
我们先假设没有中东妇女会喜欢被强奸,除非是性癖特殊或者精神出了问题。
如果我每天忍受着这样的大环境,为了保住自己的“贞洁”而包庇强奸犯,从未考虑过“第二种选择”,这个五阶段模型在这种情况下并不适用。
当我看到其他中东妇女开始挺身而出、看到整个社会对曝光强奸行为的支持,或者出于其他诱因而萌生反抗想法的时候,我才可能开始认真考虑「顶着社会压力将强奸犯曝光出去」这种选择。这里(こ↑こ↓)才是五阶段论开始的时间点。
第一阶段,否决。“这样的想法根本行不通!我会被视为失去贞洁的女人,永远嫁不出去的...”
第二阶段,愤怒。“为什么没人愿意为处于我这种境地的女性考虑?如果我是其他国家的公民,这一切就不会发生!”
第三阶段,讨价还价。“可能其他人会站出来帮助我?可能我只要通过某些渠道就可以让他受到制裁?”
第四阶段,抑郁。“无论行动与否,我必然会遭到羞辱。这是不可避免的。”
第五阶段,接受。“既然如此,那就做吧。”
她的接受并不会让她“到了没有强奸的地方就不适应”,只会让世界上多一条打着#METOO的推文。
接受不一定指的是“接受现状”,也可能是接受“现状必须被改变”的事实。
就像人们听说自己患了绝症,最后接受的是自己将死的事实,而不是自己还活着的事实一样。
这位仁兄提到的“没有强奸反而不习惯”,并不会在任何地方发生——除了性癖特殊或者精神出了问题。
在这种情况下,她还没有开始进入这五个阶段。
从此,她永远和“否决”阶段擦肩而过。
当然,中国的问题更严重,“性癖特殊或者精神出了问题”的人也更多,但让他们中的大多数做出如此表现的,也不过是惯性罢了。
既然“改良不可能实现”“改变现状的道路只有一条”作为事实存在的话,所有人都迟早会经历这五个阶段,最后接受“中共政权不应存在”的事实。这时的接受一点都不可怕,反而是整个国家的希望。